close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雖是一個聰明絕世的大詩人,但他的兒子,卻一個個都未能達到他的期望,很傷他的心。




為此,他寫下這首《責子詩》,告訓這五個寶貝兒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語譯:被(同披);好(四聲)



我已年華老去,皮膚也失去彈性了,雖然有五個兒子,但都對讀書沒有什麼興趣<感嘆虎父犬子之意>,老大阿舒<>已經十六了<二八指十六歲>,懶惰成性沒人可以和他比,老二阿宣<>快十五歲了<:快之意;志學:十五歲>,卻不愛文學藝術,老三阿雍<>和老四阿端<>都十三歲了<非雙胞胎,歷史上陶潛是沒生雙胞胎的,一個是年頭生,一個是年尾生的>,卻不認識六和七,老么阿通<>九歲了,但整天就只想著吃東西,命運如果真的是如此的話,那就喝酒吧!




隱逸詩人陶淵明,固然可以忘懷名利得失,可是天下父母心,幾個不成才的兒子始終讓他掛懷。




所以唐代詩人杜甫曾說:「陶潛避世翁,未必能達道,有子賢與愚,何必掛懷抱?




以《責子》詩的寫作時間來看,詩中提及陶淵明的長子儷「阿舒已二八」,如陶淵明得長子時年二十六,即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甲午(三九四),則其作《責子》詩在晉安帝義熙六年庚戌(四一○)。




此前一年,即晉安帝義熙五年,六月,劉裕率師征討南燕,大破慕容超於臨朐。




九月,加劉裕太尉,裕固辭。本年三月,授劉裕太尉、中書監,加黃銊。其余固辭。




十二月,劉裕破盧循於豫章。此年距劉裕篡晉之年(四二○)尚有十年,並未「國亡主滅」。




顯然,陶淵明不可能預見到劉宋代晉的政治嬗替而「惟恐其子之不得蓬發厲齒,沉冥沒世」。




之不得蓬發厲齒,沉冥沒世」。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親早死,不知名。




所以陶淵明作責子詩時應為46(410-365+1=46),所以應是屬中年。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他自己「性嗜酒」,到彭澤上任有一半原因也是因為當縣令有不少的公田,便可拿來釀酒。




到了隱居之後,友人顏延之見他餓餒數日,贈兩萬錢給他生活,他竟然通通拿來買酒。




他的「飲酒詩」就有二十首,其他詩篇中也幾乎篇篇有酒。




而今柴桑有「醉石」的遺跡,據說是陶淵明醉臥石上,石上還有耳朵印痕和吐酒痕跡。




石上還有宋代詩人作的「題醉石詩」:




淵明醉此石,石亦醉淵明,千載無人會,山高風月清。




石上醉痕在,石下醉泉深,泉石晉有時,悠悠知我心。




其實淵明好酒部分來自遺傳(他的外祖孟嘉也好酒),部分是後天社會環境的催化。




詩人好酒,最是落魄失意時,淵明喝酒,或許也是看到現實社會的黑暗,借酒澆愁的方法之一吧,他雖酒醉而神志清晰,反觀世上醉心功名利祿的人,誰醉?誰醒?尚值人深思。




白居易說他「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陶淵明就是太清醒的看到社會的污濁,現實的黑暗,又不願同流合污,所以才想借喝酒來忘卻這些-偏偏欲忘不去!




有時命運中無法改變的事實也是借酒忘懷得,如「責子詩」敘述他的五個兒子都不好紙筆,不是懶惰,就是不能成才,面對這樣的命運,一般做父親的一定煩愁不已,但陶淵明在這首詩末尾只說「天命苟如此,且進杯中物」,用一杯濁酒便把一切煩愁拋諸腦後了。




歷來詩人如李白、杜甫等人也好酒,可能多少受陶淵明影響,酒在中國人的心靈起了很大的作用。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教子有方”




這是硬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乐活派風水-伍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