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秀俊墓為台北市內湖區的清代古墓,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臺北盆地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

 

 

地址是文德段四小段598-1號。

 

 

位置為臺北市內湖區湖元里舊宗路二段103號南側。

 

 

該墓在2002426日時進行修復,在該年8月完工。

 

 

 

 

 

 

 

相關文獻紀載彙集

 

 

墓的形制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彫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與后土,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台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古墓。

 

 

林秀俊古墓園建造於清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基地面積有八百餘坪,坐東北朝西南方住,背倚公館山,面向基隆河,以風水來說,左青龍乃南港山脈,右白虎為五指山脈。墓園的形制是傳統閩南三進式,格局開展,現今台北地區少見且保存完整的清代大墓園。

 

 

本座古墓曾經於昭和3(1928)重修過。

 

 

民國八十年內湖地區辦理市地重劃,墳墓有拆毀之虞,幸好林家子孫主動爭取,呈請主管機關會同專家學者堪議,認定提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於是古墓得以保存至今。

 

 

民國九十年,因颱風水患,墓地受侵害毀損,政府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撥款協助修建,終於使這座古墓得以在這片青翠草地上供後人憑弔思古。

 

 

這座古墓歷史悠久,今年剛好滿237年。

 

 

 

 

 

 

 

林秀俊墓--建築特色

林秀俊墓座落於內湖港墘粉寮地區,完工於清乾隆卅九年。

 

 

其座向朝西偏南28.5度,依林姓族譜志上載為「坐寅向申兼艮坤用丙午丙申分金」。

 

 

背靠公館山,前有基隆河,虎邊猶有大崙頭山,符合中墓埕對聯曰「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的吉相寶地。
 

 

 

墓園主要由墓身、墓埕、墓手及福神等構成。

 

 

墓身主體為標示墓主身份之墓碑及左右側墓冠柱與墓肩。其面寬與縱深約為1:1,墓碑刻有「皇清顯考秀俊林君墓,乾隆甲午陽月 孝男海籌同孫承重孫登墀 杖期孫彤雲 登選 登貴 曾孫天驥 憲章紹丕誥立」。墓冠柱為灰黑色安山岩雕成,表面浮刻雙龍戲珠紋飾,墓冠柱外側為墓肩牆,以寒水石洗石子加磁磚飾面;墓碑前有安山岩設置拜桌以只;墓龜表面以三合土裝修,墓龜四周「領巾、枕頭及螺鼓」,係以砌磚為底表面洗石子飾面處理。圓形枕頭中央套橘色洗石子與螺鼓相接,間隔一段洗石子牆堵復接一對安山岩雕製之印斗柱,其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印斗柱外側為八卦形之墓手,牆堵前後兩段牆身中央為凹入線版及咖啡色洗石子牆面,四周起線板白色寒水石洗石子與牆頂相同中間段牆堵中央則貼有水果花磁磚裝飾。

 

 

墓埕設於墓碑前,分內中外三層。

 

 

各墓埕交接觸皆設有門柱與門檻,由內而外地勢漸低。

 

 

內墓埕成八卦形,面積最小,中墓埕接近梯形,外墓埕面積最大,形狀接近半圓形,各墓埕均為「肚大口小」。

 

 

中墓埕與內墓埕入口處兩側皆設有安山岩製成之木筆柱乙對。

 

 

高度較牆身為高,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其外側墓手牆堵亦為洗石子及水果花磁磚裝飾。中墓埕至外墓埕之墓手間有一對南瓜柱。

 

 

弧形中墓埕之墓手順墓形降低地坪高度,中墓埕地坪中央有一「拜砧」。其與外墓埕接合處設置有一對石獅柱上題「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對聯。

 

 

最外側一段為墓園土溝排水口,土溝設於墓丘最高點由左右兩側漸次降低,引導雨水匯集於V形排水口流入外墓埕。V形排水口左右兩側洗石子磚柱上設有「金剛鎚」及「金鎗」各乙只,造型與色彩奇特。

 

 

福神位於中軸線45度偏右方向,與墓碑正面相對。整體墓園外型如同一只葫蘆,或似一尊盤坐菩薩。

 

 

民國八十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陵墓古蹟。

 

 

 

 

開墾大功臣林秀俊;身為大安人,不可不知開發大安鄉的功臣林秀俊。

 

 

◎臺北盆地是由清初少數漳泉及粵人入墾所開發起來的,其中林秀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位開拓先驅。

 

 

林秀俊,號「成祖」,生於康熙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九九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零年),享年七十二歲。福建漳州人,弱冠離鄉來臺開墾,五十歲以後自號「林成祖」。

 

 

致力擺接堡及大加納堡一帶的墾拓與開圳,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

 

 


 

 

 

林秀俊先生是福建省漳浦縣人,家中世代都種田,年少時就懷有遠大的志向。當他的朋友,發現他很希望到台灣開拓新天地時,大家就籌集了數百兩的資金,讓他到台灣來實現理想。

 

 

林秀俊是雍正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四年)渡海來台彎的。

 

 

他到台灣時,首先是住在大甲,然後租大安的塭寮、水柳、溪洲、松仔腳、牛埔一帶的土也,招佃開墾。他的墾號叫做「林成祖」。

 

 

地開墾後,他就隨著引溪水鑿水圳,灌溉他開墾的田。因為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氣候適宜、因此農作物一年可收穫兩次。隨著開墾面積的擴大,他財富也就一天一天增多。

 

 

大甲大安的開墾有了一個段落後,林秀俊先生接著北上到擺接社(板橋)、枋寮(中和市)、大加臘(台北市)、興直(新莊市)一帶開墾。聽說因為經營得宜,每年租穀收入高達一萬石,因而富甲一方。

 

 

林秀俊娶平埔族人潘氏為妻,生下林海籌及林海文兩子。林海籌繼續以「林成祖墾號」開拓臺北平原東部,範圍遠達今內湖石潭一帶。林秀俊之孫林登選,在安坑開鑿暗坑圳,連接永豐圳,總長約二里,灌溉田園廣達六十餘甲。這使林成祖墾號的名聲與工作,持續長達一個多世紀,也使林秀俊一族的耕墾事蹟,在臺北盆地永垂不朽。

 

 

林秀俊晚年很喜歡內湖的好山好水,原有意在此興建房舍居住,但過世前都未能如願,後代子孫便將他葬於內湖,讓這塊福地與他永伴。

 

 

 

 

 

 

 

~~20120824後面的建築物快完工了~~

 

 



 

 

這仙人撒網形的來龍因後方之建築深挖,其脈早已損傷,其形早已不存。

 

 

 


 

 

 

雖有不足之可惜,但本處仍俱有很好的學術的內容。

 

 

如堂局值得學習其....;

 

 

如水局值得研究其....!

 

 

http://hi.baidu.com/guoshaoyan666/item/044c07e10e49e2f52b09a41b

 

 

http://hi.baidu.com/guoshaoyan666/item/1774da47bc8bd436fb8960e1

  樂活派-台灣伍豐 李隆裕 尋龍隨記與網訊摘錄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乐活派風水-伍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