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姜氏祖塔定名為渭水塔,在已經快到海邊的地區還能夠看到具有如此內氣團聚的羅城垣局,是為實在難得的平陽龍。此局為右水倒左,天門開闊,地戶緊閉!


從來龍展肩開帳、束氣的跌伏、再頓起穴星開面聚窩,形成四水歸堂,真氣團聚,八風不動,羅城周密,從照片上已經清楚可見,若能親臨現場數讀貴器,更讓您嘖嘖驚奇,確實為龍真穴正財丁貴的風水大地。


關於為何喝名為【印浮水面】:有關印在哪裡?印有何功?貴器是哪些?八運理氣吉凶如何?暇疵在哪?影響如何?這個部份就先行保留不公佈,留給緣人親自去探究!


摘錄來源:中國時報,記者何高祿


二百多年前由廣東惠州府陸豐縣,來台在桃園新屋鄉後庄落戶的姜朝璋,後代枝繁葉茂,陸續散居在新竹地區各城鄉市鎮。姜家子孫,對開台祖一直心存感念,每年都有傳統隆重祭祖聚會。
   日據時代各種聚會受到管制,宗親聚會也不例外,有些祭祖活動需要報備,但是不一定核准。這種所謂禁止聚眾、結社活動約束,包括飲水思源大家族共同追思祖先,管制聚會規定延續到台灣光復初期依然存在。
  很多宗親耽心被扣上非法結社大帽子,台灣光復十年後聚會管制漸漸鬆綁,對宗親集會清明祭祖不再刻意限制,很多地方大家族開始修建祠堂和墓園,聯絡宗親聚會共同祭祖。民國四十七年姜朝璋後代舉辦一次盛大清明公祭大典,族人們還在朝璋公考妣墓前合影留念,表達感念追思誠心。
  十年後宗親們為方便共同追思祖先,集資在新竹縣新豐鄉後湖村興建七層祖塔24°56'17.30"北
;121° 1'17.17"東,依宗親各支脈輩分高低將祖先骸骨安奉塔內,同時由各房派代表成立管理委員會共同管理,在平地豎起的雄偉祖塔相當凸顯,成了當地的特殊標誌。
   祖塔興建完成,以什麼名稱定出塔名,也讓宗親委員們傷了一陣腦筋,最後採用以姜氏祖宗姜太公發祥於渭水,採用渭水地名為祖塔名稱。




   姜文恭說,花點心思確實不錯,「渭水塔」多有意思,既文雅且表現出宗親豐富內涵,同時在每年祭祖的時候,還可以利用機會親子教育,在孩子們好奇問起「渭水」兩個字的時候,說些故事增加下一代追思感受。
  姜姓宗親於民國六十七年成立新竹縣姜姓宗親會,是大新竹地區客家族群較早成立的宗親社團,由於宗親多數說廣東陸豐話,一般人稱的陸豐客家話。姜姓宗親孕育出飲水思源尋根念頭。


姜姓宗親尋根由廣東陸豐縣著手,一路追訪開台始祖朝璋公祖先姜世良,由何處遷移到廣東?原以為出自內陸江西或是更北方長江以北黃河流域,意外發現根脈指往福建,而且是和台灣閩南人士同一出處漳州府。漳州和泉州給宗親們的印象來自台灣歌仔戲裡的故事,故事中描述漳州、泉州風情,但是客家人怎麼會是來自家族沒有料到的地方。
  經過不斷多次由祖譜和其他史記資料比對,覺得方向沒有錯,朝璋公祖先姜世良原本居住在漳州府龍溪縣江豆村,應該是閩南人。姜世良後人由漳州遷移到廣東改成說客家話,是廣東的新客家族群,並非直接由北方遷移到廣東的客家人。
   為了印證這個根脈新方向,找出自己的根在那裡,四年前新竹姜姓 宗親會姜世良派下後裔,由姜姓宗親會監事姜欽圳和總幹事姜騰鐘,率領一個姜世良公發跡尋訪團,直接到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江豆村尋根,尋找祖先的足跡,回來給宗親們明確交代。
  姜騰鐘等人到福建漳州市,拜訪漳州市政府羚台辦公室和漳州市政府文物資料館,希望深一層了解祖先曾經落腳的地方。經過調查得知祖先居住過的龍溪縣,四十多年前已經和鄰近的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在原來的龍溪縣誌裡,也失去了江豆村地名,尋訪團實地走訪龍溪和海澄地區,也沒有發現姜姓族人聚落。
  不過龍海地區確實盛產台語俗稱的菜豆-豇豆,因「豇」和「江」音相同,姜姓祖先居住的村落可能因盛產豇豆,得名為江豆村。宗親們認為台灣早期很多農產品來自福建,漳州和泉州移民來台人數最為踴躍,豇豆自十三世紀由印度移入中國後,一直是受歡迎的農產品,遍佈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中下游及南方區域,台灣的「菜豆」老家應該在福建。
   姜世良公發跡尋訪團在漳州龍溪縣查訪再往上尋,希望能找更遠的祖先源頭,到陝西找姜太公故居,都沒有明確地點,只見到一處以姜太公為名的旅遊區。尋訪團認為旅遊和宗親想要的目標不同,放棄姜太公發祥地的渭水查訪。
  姜騰鐘說姜太公故居和棲身長眠之地尋找失敗,卻在湖南省找到姜姓最原始的老祖宗神農氏炎帝的墓,祖譜記載有溯姜姓源出神農炎帝,起於姜水,炎帝為姜姓始祖,姜太公尋找失利,訪查到始祖根源也極為安慰。
  姜姓宗親會每年清明祭祖,和農曆五月十四日來台祖朝璋公過世的總忌日,追悼祖先都相當慎重,規定風雨無阻不改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乐活派風水-伍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