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芝墓園學,是根據李清志老師刊登在聯合報的一篇文章【從東京學到台北學】,裡面的一段,「墓園散步學」而得來的靈感。文章裡提到;「所謂的「散步學」其實是延續班雅明「漫遊者」的理念,藉著在都市漫遊,觀察許多平日我們視而不見的都市現象,希望在看似無聊的觀察活動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城市生活文化。」。

「藉著在三芝的公路漫遊,觀察許多平日我們視而不見的鄉村現象,希望在看似無聊的觀察活動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鄉下生活文化。」

有天上課時講三芝的笑話,三芝的三多「野狗多、藝術家多、死人多(納骨塔多)」,想到這是三芝的特色?

因為不管認不認同,都是既成的事實,特別是發生的時間很短(二十年以內),但是影響卻非常的深遠。這樣子就確立了兩個方向「藝術家與納骨塔」,當然這才是考驗的開始,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運氣很好的是,新竹生活美學館要一篇有關三芝的生活美學文章,這樣子就縮小範圍,而且很明確的一個主題。另一個主題就是「納骨塔」這似乎是很多人都不喜歡的題目,對三芝鄉人而言不只是心理層次的問題,還有視覺上的問題,超大型的建築物矗立在青山之中,白色的瓷磚,每天不見它也難,怕三芝人晚上無法朝聖,用十幾盞數千瓦的投射燈照射建築物,其亮度絕對不比富貴角的燈塔差,相信遠在海峽中線的漁船都看的到。

三芝墓園稱作墓仔埔或塚仔埔,那裡住的是「過去的居民」,而現在則是住著「現在的居民」。過去的居民有不可考的放在有應公廟裡,可考的就是現在的墓仔埔。

走在淡金公路沿海某些路段,以前這裡挖掘出許多「過去的居民」,我們相信這些都是平埔族。在牛車寮的「有應公廟」裡,有一塊石碑,字跡模糊,隱約可以看出刻有牛、馬等陰魂的字跡,這塊石碑刻於道光二年,是三芝最早的石碑

牛車寮就是考古界稱的土地公坑遺址,距現在400-800年屬十三行文化,至於牛、馬等陰魂,並不是真的是牛,馬的遺骸,應該是骨架很大,比一般漢人來的大。這和現在聽聞三芝海邊曾經拾獲很大的人骨頭,都把它們當作「紅毛仔」,外國人的意思,以前沒有「紅毛仔」的觀念,所以就當作牛,馬的遺骸。

在1735年的一張契約書裡記載已八連溪為界,住著兩個不同的番社,圭柔社和小雞籠社,牛車寮的土地公坑遺址屬圭柔社,小雞籠社位在現在的八仙宮旁,所謂的番社後遺址,距現在300-400年屬性接近舊社文化。同樣的相對於這個遺址的海邊沙地(八仙公到社寮港之間),也拾獲許多不知名的遺骸,老樣子都把它們當作「紅毛仔」看待,至於遺骸目前集中在第二公墓的「大墓公」裡,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六日都會普渡。

白墓埔的「萬善同歸之坟」則是另一個傳說的故事。白墓埔位於車新路(北14)1.5公里崙頂右側50公尺,有兩坟,大坟書「萬善同歸之坟」同治癸亥年(1863年)修,小坟書「萬善眾媽坟墓」咸豐四年(1854年)

白墓埔的傳說因為眾說紛紜無從考證只得列出相關說法(一)此為當年因械鬥死亡的人埋葬之處。(二)埋葬在清初時駐守在社寮港的士兵(三)每年在中元節附近有石門老梅一帶的人會來掃墓而且每隔三年在七月二十九日吃會(聚餐)這些說法都有待考證。

根據謝氏族譜記載其先祖有人在咸豐四年的分類械鬥之中亡故可知在咸豐四年確實在三芝有發生過械鬥的事件。另外可以確定的是每年都會來拜。

「有應公廟」和「大墓公」在傳統的漢人社會裡都是當作無主的陰靈處理,來源有客死他鄉無人收埋者、墓地或荒地路邊的無主枯骨、水流淹死無人收屍者、戰亂死而埋者、意外凶死冤魂不散者等都是屬於漢人的陰靈的世界,不過根據田野調查三芝的「有應公廟」和「大墓公」可說都是放平埔族遺骸,顯然是平埔族的陰靈世界。

三芝地區大約是在雍正、乾隆初期,就有漢人進入開墾(1735年墾戶開墾八連溪以西)。然更早之前康熙54年(1715年)阮蔡文(台灣北路營參將)對北海岸原住民的形容如下「雞柔(社名)大遯陰,金包傍山磯;跳石以為梁,潮退急如矢.山鹿雖無多,海菜色何紫!又有小雞籠,依附在密邇;此淡水番,植惟狗尾黍;山芋時佐之,原不需大米.近日流亡多,云欲事耘耔;苟其願躬耕,何處無桑梓!竄身幽谷中,毋乃非常理!」。其中提到「近日流亡多,云欲事耘耔‧‧」,也就是說有漢人進入北海岸地區開墾,這時「過去的居民」就大量的增加了。根據三芝地區現有祖墳分佈可以知道,早期墳地多選在自己的墾地裡,所以現在可以在三芝找到各姓氏開基祖的祖墳,如謝、江、華、許、練等姓

謝氏祖墳來自漳州詔安的第一代祖謝國息,約在康熙年間來三芝開墾,初住新庄子後來因為常淹水,才遷到大坑現址。

八連溪江氏士學派祖墳:祖籍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高頭鄉初來三芝有江士學、江士端兄弟。據記載目前居住在三芝的江姓分兩支脈,第十五世伯元為共始祖,伯元三子心道(十六世)派下士學(十九世)約在雍正、乾隆之際就在三芝購墾土地,之後集中在八連溪谷一帶傳衍。江士端隨後渡海來台,開墾的位置在八連溪下游。本派祖墳位置在白墓埔靠海方向,約略座南朝北。『龍崗』

新庄子江氏由興派祖墳:約在同時另一支脈江由興,於乾隆年間也渡海來台發展,並選擇新庄子為定居之地,因所建宅第採用圓形窗戶,所在地名乃稱圓窗,而江由興也被稱為圓窗派始祖。江由興係伯元長子心學(十六世)則傳至由興(廿一世),約在乾隆年間由永定遷來新庄子,繁衍為一方大族,建有宗祠,祖墳以農曆正月十四日為祭祖之日。本派祖墳位置在新庄子水車公園旁,約略座北朝南。

埔頭坑江彩軒派祖墳: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高頭鄉東山溪背角松德樓人氏。二十世祖為渡台祖,長子亨元、次子亨永—江松吉祖、三子亨三、四子二十一世祖江亨興,乾隆九年生。(江增田提供族譜) 本派祖墳位置在民主公王廟前埔頭坑溪旁,約略座北朝南。

華氏祖墳:第一代祖華思遠,汀州上杭人士乾隆年間先暫居滬尾後遷三芝埔頭坑,祖墳兩座。

許氏祖墳:第一代祖許上璠,潮州饒平乾隆嘉慶年間墾半天寮,道光六年遷關西。祖墳尚在半天寮。

練氏祖墳:練蕃榜;字在君,汀州武平人士,乾隆年間由淡水登陸墾地於半天寮(今菜公坑),嘉慶年間遷往石門阿里磅,現已成為石門望族。尚留在菜公坑的為其族親墳墓。

 

在最早期的移民社會尚有落葉歸根的習慣,也就是往生之後會把骨灰罈(金斗)運回唐山,然而大部分的人會選擇葬在自己的墾地上,基本上第一代祖還有落葉歸根的想法,第二、三代祖有許多是在台灣出生,這種想法就少了。

另外在開墾的過程裡當區域的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自然的形成聚落,除了自己家族之外,同鄉其他姓氏也會聚在一起,他們可能有部分是佃農,來源有在原鄉一起過來或在台灣招的佃農,這些人沒有自己的土地,所以身後大事也需要共同集中管理。

這時候擁有土地的地主,會捐土地給大家來使用,現在三芝有七座公墓,其中有的是私人捐贈的土地。當然這些捐土地者多不可考,不過這些墓地有的還真的是很不錯的風水地,像畚箕湖覆鼎金的風水地都有。

國人觀念裡不管是構築都城、寺廟、住宅、墳墓,都要看風水

追求風水的目的是達到富貴、平安、健康、長壽、子孫繁榮的福氣

當先祖從唐山到台灣開墾時,自然會把原鄉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習慣、社會組織、語言、信仰一併帶來台灣,當然風水思想也就跟著來到台灣。

時至今日風水在墓園裡是不可缺的一環,尤其是大型墓園、納骨塔等咫尺之地,動則數萬或數十萬、甚而數以千萬元計,靠的是風水。

在還沒討論三芝的墓園、納骨塔之前,先了解一下三芝為何有好山好水,就是三芝鄉的風水啦。

 

三芝昔稱小雞籠,原是平埔族番社名,和現在的三芝一樣小雞籠社是個小番社,不過卻有個非常出名的山「小雞籠鼻頭山」,在「諸羅縣志」; 卷一 封域志→山川。就有提到「………。又西為小雞籠鼻頭山;山之右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由小雞籠蜿蜓而南,矗起屼立於淡水港之東北者,曰大遯山;「郡志」所謂奇獨龜崙山也;是郡邑諸山之少祖。」。大遯山就是大屯山,在風水學屬「郡邑諸山之少祖」。

至於台灣郡邑祖山呢?就是今天的九份的大雞籠山。如果我們從淡水河看小雞籠鼻頭山,其山勢是從三芝竹子山下的二坪頂、橫山、石門的八甲分支由麟山鼻和富貴角入海這個風水觀在35年後,乾隆17年的「重修臺灣縣志」之卷二/山水志,以中國山水地勢的走向,從福建向東看「按臺灣山脈發自福省五虎門‧其西南為小雞籠鼻頭山,離海就陸;蜲蜿南來。矗立於淡水港東北者,曰大遯山,亦曰旗纛、龜崙。郡邑諸山,實祖於此。」。顯然更加的確立龍脈從小雞籠鼻頭山,離海就陸,也就是三芝的風水直接由龍脈而出,有的墳墓就在龍脈之上。

 

最特殊的是在烘爐山的火山口裡,從道光年間就有有人葬於此

 

資料引用出處:http://kaggilach.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179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乐活派風水-伍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