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摘文章)
學《易經》有什麼好處?
易經》的三原則《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瞭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1)變易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裏,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瞭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裏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2)簡易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瞭解的。在這裏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瞭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裏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3)不易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理、象、數懂了這三個原則以後,還有三個法則要懂得,這三個法則就是我們手邊的這部《易經》的三個內涵:理、彖、數。這些基本原則要先記住,才能研究《易經》,現在先解釋這三個字。根據《易經》的觀點看宇宙的萬事萬物--人生也好,情緒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們現代的觀念而言,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過來說,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時每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數。譬如這個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能錄音,其中有很多理,錄音帶的樣子、大小以及它還會放出聲音,就是它的象;這卷錄音帶,若干分鐘可以錄完,有若干長,若干寬,這就是它的數。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數。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古代的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數的緣故。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這是必然的過程,譬如我們舉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搖擺,這就是一個象;而左右搖擺了多少度,多少秒鐘搖擺一次,就有它的數;為什麼要搖擺,就有它的理--是我為了使大家更具體瞭解《易經》理、象、數的道理所做的動作。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每一點,都包含有理、象、數三種涵義在內。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不停地在變,只要發生了變,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數。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什麼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前知了。我常常告訴同學,最好不要去鑽研《易》這門學問,如果鑽進去了,會同我一樣,爬不出來。如果一定要學,也最好只學一半。如果真把《易經》學通了,做人就沒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門了,因為《易》學通了,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出門了,一步都懶得動了。像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味道?何必去學?所以我說學《易》最好只學一半,覺得奧妙無窮,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蠻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了。可見學通了《易經》非常乏味,何必去學?話雖這麼說,但學《易》真的通了,哪里還用來講《易經》;我現在還來講《易經》,可見就是半吊子,還不通。像我這樣不通的人,在這裏吹這些東西,還可以幫助大家摸摸這條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許還會來這裏講,因為他知道我們這些人這樣盲目太可憐了,他有眼睛,喜歡來帶帶路,也說不定。理論講到這裏,以下我們進行八卦的研究。玩索而有得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經》,有一個法則要把握住,這個法則就在手邊這本書上,孔子研究了《易經》以後說出來的。他這句話很妙,他說:"玩索而有得。"學《易經》最好用打麻將的方式來學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將牌上,摸起來就趣味無窮了。孔子教我們念別的書,都是要持嚴肅的態度,唯有教我們學《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輕時讀《易經》,老師硬叫背,痛苦之至,問他這些話是什麼道理,他也不講,大概他也沒弄清楚,只認識書上的文字。自己後來年紀大了,慢慢摸這個東西,就發現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畫上八卦排來排去,後來乾脆改用麻將牌。現在一直想改用電腦,可惜沒有時間去研究製作,最好能像科學館的天文儀一樣來玩,所以《易經》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麼?玩卦。卦與八卦什麼叫作卦?古人解釋:"卦者掛也。"等於沒有解釋。實際上是說,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這個宇宙就是一本《易經》,宇宙的現象都掛在那裏,現在我們先瞭解它的原理。第一個乾卦代表天,我們仰頭一看,天總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轉頭來,頭上還是天,天一定在頭頂的。坤卦是地,人類是地球的文化,地總是踩在腳底下,這個地的現象掛在那裏。、這兩個符號,代表了時間、空間、宇宙。在這個天地以內,有兩個大東西,一個是太陽,一個是月亮,像球一樣,不斷在轉,所以:離卦代表太陽。坎卦代表月亮。這兩個東西不停地旋轉於天地之間,於是有四個卦掛出來了,還有兩個卦是雷、風。震卦代表雷,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知識和觀念,來說明我們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他們認為宇宙間有這種能,電震動了就是雷,一震動以後,對面變成氣流了,就是風。巽卦代表風,亦即是氣流,氣流震動得太厲害,一摩擦又發電,又回轉來了,就是"雷風相薄",這是雷風兩個卦。還有兩個卦是:艮卦代表高山、陸地。兌卦代表海洋、河流。在宇宙間,除了這八個大現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樣大的東西了,這只說大的,不說小的,如說小的,西裝亦一卦,灰塵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講了。大的現象只有八個,沒有九個,亦不能七個,只有八個卦,而且都是對立的。可是這八個現象,變化起來就大極了,是無窮的,不能窮盡的數字,變化當然也是無窮無盡的現在看伏羲八卦方點陣圖。這個卦圖以前是不用的,在唐宋以前沒有看見過,在宋以後才出現這個圖。過去研究《易經》,只研究《周易》,研究的人多構成自己的圖案,到宋朝以後,宋版的《易經》始用這裏的圖案,變化就從這裏來的。其次,我們懂了"卦者掛也"的道理以後,再來看《易經》的卦,不必那麼嚴重,但亦不簡單,要輕鬆地去看。《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後面是文王八卦方點陣圖,八個卦排列的位置不同:《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冀。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伏羲八卦方點陣圖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點陣圖又名"後天八卦"。先天八卦什麼叫"先天"?以哲學的觀點說,宇宙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謂的先天,有了宇宙萬物,那就是後天了。換言之,我這個人,在母親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天,生了我以後,就是我這個人的後天。在娘胎裏是先天,離開了娘胎是後天,這是先天、後天的觀念。先、後天這兩個名詞,只是一種代號的作用,以邏輯來說,這只是一種界說,用以劃分出階段範圍而已。伏羲的"先天八卦",畫在紙上是平面的,看起來好像毫無道理。假如有一種儀器,使其立體化,就更容易表現出它的精神了,現在寫在紙上的,只不過是一種符號。譬如現在的乾卦,是三這樣的三橫,但在古代卻並不一定是這樣畫的,像我們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囗和囗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麼呆板嚴重,好像說門口掛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趕跑,那是我們人的偉大,不是卦的偉大。不過到現在,對於卦的符號,我們已經確定下來了。字是寫的,卦是畫的,所以我們叫作畫卦。人類原始的時候沒有文字,中國的原始文字都是圖畫,像"鳥"字,原來就畫成一隻鳥的樣子,日月山水舟車蟲魚都是這樣,可知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是圖畫。卦的圖案,每個卦都有三畫,我們稱為三畫卦,卦中的畫叫"爻"。為什麼叫"爻"?"爻者,交也。"為什麼"爻"就是交?這是說明卦在告訴我們,宇宙間萬事萬物,時時都在交流,不停地發生關係,引起變化,所以叫作"爻"。三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這叫作"陽爻"(大家不要上當,我們中國人,一遇到"陽"、"陰",馬上產生一種神秘的觀念,覺得奇怪,其實並不奇怪,"陰、陽"也一樣的只是一種代號)。一畫在中間斷裂的如一,叫作陰爻,兩個是相對的。三個陽爻,完整的三畫,為乾卦,代表天。三個陰爻,斷裂的三畫,為坤卦,代表地。在人來說,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隻手來說,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這只是一種不定的代號,也是一種數理的符號,這種符號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八卦的圖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畫出來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圖,它的方位,和現代我們所用地圖,上為北方、下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則是北方,它的圖是這樣的.兩者不同各有它的道理存在。剛才我們談的是乾卦與坤卦,現在再提出來一個卦,這個卦下面是陽爻,上面也是陽爻,中間一資金是陰爻,這是離卦,代表太陽,位置在東方。離卦這樣畫,實際上古人已經看到,太陽中間有一個黑點,外面兩爻是陽爻,中間是陰爻,光明的,看得見的是陽,看不見的是陰,所以這是代表太陽,叫離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離卦的對方是,下面是陰爻,中間是陽爻,上面是陰爻,卦名叫坎,代表月亮,這現象表現太陽在東方掛起來了,月亮掛到西方去了。太陽、月亮繞著南北磁場之間一條無形的線在轉,以現代的科學來說,古人太不科學了,太陽、月亮怎麼是繞地球轉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陽、月亮的出沒,的確是這種現象,古人把眼見的現象,用八卦這樣簡單地表現出來,亦不能說不科學。以地球為本位,當然是太陽跟著地球轉,以太陽為本位則自然是地球繞它轉了,各個立場不同,並沒有錯,是很科學的。現在我們假定把時間和環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瞭解古人是很科學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後的人,來看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也同樣是很不科學、很落伍的。這個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有人講《易經》的科學,問老祖宗畫卦是怎樣來的?答案是觀察來的,是依據科學來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們這一個時期的人類文化,而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文化,發達到最高點,把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又歸納,最後歸納到八個簡單的符號--八卦,留下來這麼一點東西,而被我們的老祖宗發現了拿來用。我想我們的老祖宗,說不定還不會有那麼高的智慧,達到能夠創造出來《易經》的程度。《易經》的法則,隨便用在哪里都通的,以現在的科學來看,《易經》的法則,用在化學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經》的法則,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現在,乾、坤、離、坎四個大卦,掛在那裏大家都看得見的,就是天、地、日、月四個大象。這個卦,下面一爻是陽爻,上面兩爻是陰爻,這個卦名為震。"震為雷",它代表的是雷電、動能,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宇宙間有一種動能,而動能最大的現象就是雷電,在八卦圖上,它的位置放在東北角上。在震卦的對面西南角上的一個卦是:下面一爻是陰爻,上面兩爻是陽爻,恰和震卦的陰陽爻相對,這個卦名是巽,代表宇宙的氣,代表風。仔細再看這兩個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種震動的現象,打雷了,雷電震動以後,陽變為陰,陰變為陽,就變成氣流了。這兩個卦的位置相對,名為"對宮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說這命是哪一宮。一般人聽到"宮"字,就聯想到宮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實在不是這個意思,古人說的"宮",就是位置、方位。震卦的對宮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電一震動,就發生大氣流,大氣流摩擦,又發生雷電,這兩個不斷地在互相變化。另外在圖的西北角上,下面兩爻是陰爻,上面一爻是陽爻,形成:艮卦,代表山,它的對宮卦是:下面兩爻是陽爻,上面一爻是陰爻,名兌卦,又叫作澤,代表海洋江河。這是先天八卦圖的基本觀念。其次要注意的,是先天八卦圖的"數",乃依據八卦排列的秩序產生的。"數"在《易經》裏是很奇妙的,人們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後,往往認為這些事的發生,是有定數的。我們知道,在世界科學史上,天文和數學,都是以我們中國的為最古老,當時我們已經進步到歸納的數理,現代西方的數學,都是向外演繹的,越算方法越多,中國的文化是講歸納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個一個慢慢歸納起來,最後只歸納到十個數,而且方法非常簡單,只是加與減,"加減"就哲學的觀點而言,宇宙的萬物,不是增加,就是減少,沒有第三個現象。現在這個先天八卦圖的數字排法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八個數位,如果連接起來,它的順序方向是一條線自正南乾起,走向東南兌,而東方離,而最後至東北震,這是順。另一條線,是起自西南的龔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終於正北的坤,這是逆。九在中央。這個先天卦的數要背誦得滾瓜爛熟,以後研究易數,隨時隨地都用得著,這是要特別注意的。這八個大卦,是古人告訴我們,天地間就是這八個大現象在變化,這些圖案都是相對的,如乾卦三條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陽,而對面三條中間斷裂的一坤卦,代表完全的陰,兩卦的現象是相對的,坎、離是相對的,震與輿、艮與兌都是陰陽相對的。舉物理的例子來說,桌子上的這個毛巾、碟於,大家所看得見的,一個圓的盤子,黃色的毛巾,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每人的感受,儘管眼睛有近視、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一樣的;第二個原因,物體形狀、顏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實驗室去分析,只是構成物體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現了形狀、顏色等等的不同。如構成鑽石的原子,是和構成煤的原子一樣,只不過是原子的排列不同,於是就分別構成了鑽石與煤,這是現代科學幫助了我們對物質的瞭解,而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瞭解這個道理,組合排列不同,現象亦變了,作用亦變了,數字亦變了,效果亦變了。由此亦可瞭解人事的法則,譬如講領導學,同樣三個人一組,甲當組長,乙丙當組員,改為乙當組長,甲丙當組員,那麼領導的方法就變了,作用亦變了,效率亦變了,這亦同樣是這個道理,組合排列一有變化,整個事物都會變。我們今天看到美國總統領導的政府又換了人,他的組合排列變了,他這個八卦又要動了。所以古人說:"善易者不言蔔。"通了《易經》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現象,就了然了。在後來發展到一種"梅花易數",聽別人的聲音,一句話,就知道了問卜的結果,這種卜卦的方法,就是根據問卜的時間、空間,當時環境、景物,問卜者的身份以及所問的事情等等因素,以《易經》的數理推算結果出來,沒有什麼稀奇。現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離四個卦,我們不去管它,看另外四個卦:艮卦,圖案就是高山,下面兩爻是陰爻,上面是陽爻,畫成線條,就是高山。地球開始形成,原來是一大塊濃漿,漸漸冷卻,凝固起來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陰的上面是陽爻,成凸出的高山。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的海底又是石塊為陽,就是兌卦,和高山相對的,這和震、龔兩卦相對,雷電的震動產生氣流,氣流的摩擦產生雷電的道理一樣。這個圖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差八卦",因為我們的老祖宗伏羲,在黃帝、神農以前,伏羲還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還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們舊觀念的說法,我們的歷史文化,到現在已經是兩百多萬年。現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據西洋文化來說的,或說中國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著西洋人說的,是我們的謙虛,在這運氣不好的時候,只有謙虛一點,等到運氣好的時候,再說我們的歷史有兩百多萬年。所以伏羲並不是我們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們八卦的文化,是從他開始。現在我們把中國的地形圖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當時畫八卦,是以我們中國為本位,試依艮、兌、震、巽四個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國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來,到東南是兌卦,而我國的東南,正是海洋。西南是巽卦,代表風。我自己的經歷,當年到了雲南,去洱海經過下關,這裏以風大著名,十輪大卡車經過這裏,可以關了油門,任風吹著走,雲南在西南邊睡,就有這個現象。等於現在說基隆宜蘭一帶多雨,是"金生麗水",因為這帶有金礦,向來有金礦的地方都是多雨的,這是現象,有沒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風,東南多河川及海洋,東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這個八卦的圖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現象,平面的現象,代表了中國的地形,因為這是以中國為本位的。關於這一點,舉個現在的事例來說明,曾有一位跟我學《易》的學生,在澳洲要蓋房子,寫信來問,在澳洲用羅盤是不是和在國內一樣的用法。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因為《易經》八卦是以中國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為火,北方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現象恰恰和我們相反。一時之間,幾乎把我問倒了。所有以前《易經》方面的著作,都沒有談過這個問題,又沒有辦法去問老祖宗們,經過仔細一想,所謂"萬物一太極",從這句話想出道理來了,告訴他把羅盤的南北向倒過來用。後來他寫信告訴我,照這個方法用,結果非常靈,這就是堪輿學的"移形換步"。譬如一張桌子,換一個位置,所形成的狀況,坐在那裏所看見的現象,就和以前不同了。這是初步介紹"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圖案的大概,獲得一個基本的概念,接下來介紹"後天八卦",亦即是"文王八卦"的方位。學《易經》有什麼好處?學《易經》有什麼好處?(2009-09-27 05:01:32)標籤:女性情感婚姻男人校園財經it健康家庭房產家居旅遊易經星座測人和斷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高招,儘管從古到今,所用的方法眾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和易經緊密結合的。海內外很多朋友想跟鄭博士學測人和斷事,鄭博士自然很願意教授。但是,測人和斷事是一門綜合功課,換言之,不僅僅需要你的理論功底,同時也需要你的"臨床經驗"。而這前提是你對易經的領悟如何,是透徹還是一知半解。《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蔔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鄭博士念了十年哲學書,199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其洋洋20萬字的博士論文也是從"天人合一"這個重要概念出發來論人的非理性行為學說。鄭博士認為,《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儘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當人們去掉了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就還原到最基本的人--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係詞》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那麼,陰陽是什麼?在自然界為天與地,在天象為日和月,在地球為山和水,在人類為男和女。這其實就是"易"了。即是說,《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最近,媒體爆出,央視新大樓的建築形狀就是陰陽,朋友們可以從網上找來看看,頗具諷刺意義。如果簡單說,一女一男,一陰一陽,就可以組成"易"。易經中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這八個卦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只是8個不同的模式而已,其實每一個卦都有無窮變化的可能;而8個卦之間相互組合,又變出64個更加複雜的模式。概括起來說,這一切因陰陽的相互作用而變,陰陽乃產生萬物萬變的根源。那麼,易經的精神是什麼呢?朋友們請記住了,很簡單就是:變易、不易、簡易。無論陰陽還是八卦,其第一根本精髓所在是"變易",即變化,也就是奧巴馬就這演講反復主張的"change、change、change"。不過,鄭博士贊同一種說法:世界與人生其實絕不簡單、絕不單純,把人生提煉成維生素C,或者是提煉成氨基酸16,並不準確;因為,人生永遠是豐富的、複雜、變化的,只有複雜的體系才能包容一切,而這種複雜又要簡單。《易經》非常奇怪,它的64卦恰恰和人的64個DNA遺傳因數的排列完全一樣。把複雜的世界"提煉"為八卦或64卦之類,這就是"簡易",簡化、簡單、抽象,便以"模型化"去運用。那麼,究竟學《易經》有什麼好處?《易經》是研究和掌握變化的學問,包含著"變易、不易、簡易"。"變易"是世界萬物的生存形態,"不易"即瞬息萬變的背後有不變的東西,比如人總將衰老、死亡;而"簡易"則是如果在萬變中找到不變的東西,以不變應萬變。比如,通俗地說,人生每天每時每分每秒都在變化著(變易),但總有一天會死(不易),那麼,人生的要義是:人怎麼活得更精彩(簡易)?過去學《易》老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其中條條框框,其實,完全不必,鄭博士認為,死記硬背經文不是好辦法,採用"邊用邊學"的辦法不失為簡單的好辦法。最簡單的用,就是用"拋硬幣"來占事,只要有一枚硬幣、一本《易經》就可以了。《易經》六十四卦,假如你每次找一個事情來查《易經》,重複的概率大概是一半,讀完64卦則大概查128次。這樣,學《易經》還可以像做遊戲一樣加深印象,一枚硬幣每拋六次肯定出現一個卦(從下而上,從左到右),然後查《易經》的書,對照經文,查卦辭,查爻辭,從所查文字中理解所占卜的事情的含義或提示。每次你都帶著問題去找,記憶深刻清楚,這樣最難的經典也能用最簡單、有趣的方法很快學會。此次,鄭博士將招徒帶學生,任何有志將易經學有所用的朋友,都能在諸如"做遊戲"當中學會並領悟其中博大精深的奧秘,屆時,你將不僅僅自己快樂無窮,更重要的是你能通過此來幫助他人,結緣眾人,心胸坦蕩。不信?呵呵,看看這位朋友如是說:最早接觸《易經》,是從學了《易經》會秉卦開始的,帶著滿腦子的神秘,到處找書來看,現在,手頭與《易經》有關的書已經有好幾十本了。看得多了,方才發現,對於《易經》的理解,好像人人一部《紅樓夢》,是怎麼說、怎麼解都行得通的。而且,千百年來爭論的焦點都在這怎麼說、怎麼理解都行得通上。《易經》的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模糊"。應對一切事物都採取模糊的態度、模糊的答案、模糊的方法,讓人怎麼想、怎麼做,都是有道理的。好似萬金油,什麼地方都可以抹;恰似迷魂湯,灑在哪里都管用。無論怎麼說、怎麼問,就是不給一個標準的答案,準確的說法,讓你去想,讓你去猜,心中充滿了期待。世間事就是如此,知道了謎底,知道了結果,就沒有好奇心了。沒有好奇心了,就沒動力了。這大概就是《易經》的魅力吧,每一卦都是不確定的,又確定的。幸好,讀了《易經》之後,我的專注點不在秉卦、解卦上,而在取其中一二點為我所用上,就沒有被其中的奧秘迷住。截今為止,《易經》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那六個字:"簡易、不易、變易",兩句話:鳴謙貞吉中心得,勞謙君子萬民服。人生的過程,就是戰勝艱難困苦而不倒的過程,就是歷經曲曲折折而不後退的過程。這就像《易經》裏面哪些卦象,永遠都是變動不居的,充滿禍福相依的。大凡幼年時節到少年時,所知甚少,便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簡單;步入盛年,涉世漸深,考慮任何事情都漸趨複雜;中年,是考慮任何事情都很複雜的時節。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方方面面的責任,想簡單都簡單不成;到了老年,所經所曆已經累積如山,浩如煙海,一切又複歸簡單起來。簡單--複雜--簡單,而人生並不是按照這個程式生產出來的,障礙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亦不知什麼時候遇到。一切準備只是準備,沒有準備好,也有可能起動了;準備好了,可能一輩子都派不上用場。而且,全都是如此這般,起起伏伏的沒有一個定數。昨日有錢之人,一大早起來,遇到個什麼事兒,也許從此就變成窮光蛋了。幾分鐘前還是倒楣蛋的,這一刻突然時來運轉,紅透頂了。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間萬象,敲定不了的。六十四卦立體結構於是,得出一個結論,錢存在哪里最保險呢?存在腦殼裏最保險。本事在身,是誰也偷不走,動不了的。就像一個國家,實力不在有多少儲備,而在有多少的生產能力上。儲備是用一點就少一點,生產能力是越生產就越旺盛。有錢的人終究是用一分少一分,有能力人總是掙一分多一分。檢閱人生,發現很多人都是驕傲死的。隨便點擊,都會發現:任何一個有些成就,而又缺乏憂患意識的人,沒有幾個是清醒的。同時,驕傲的表現形式極為豐富,諸如:樂極生悲的一類,安於現狀的一類,滿足得不知道自己究竟姓啥的一類,虛張聲勢的一類,張虎皮做大旗的一類,外強中乾的一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類,只聞得好見不得差的一類,只想得到不願意付出的一類,都有驕傲的成分在裏面。知道了驕傲的不是,便常以"不忘本,要勤奮"自勵,就有一些收穫了。黑白分明而又相互交融的雙魚圖,包涵了多少人生智慧、人生力量在裏面?這怎能一個無窮大了得,又怎能幾句話、一本書解釋得了!關於易經,關於測人和斷事,關於人生和幸福,鄭博士和眾多想學習易經的朋友們一樣,期待有更多豐富多彩的內容展現在我們面前:牽手易經,牽手未來,牽手幸福,牽手緣分!
留言列表